English

呼唤历史科普

2001-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没有时间坐下来细读,也读不懂古代历史文献。现在社会上能读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原著人越来越少。更不要说其他历史文献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忘记历史,同时历史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鉴古知今,为人们提供知识积累和发展动力。离开历史,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一个民族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复兴。没有历史科学的普及,谈何复兴。

时下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电视剧非常走红,而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历史上究竟是何面目,许多人并不了解,而历史学家们往往又固守在象牙塔里,写了一本又一本的大块“砖头”(学术专著)。这些书的出版一般靠项目基金资助或自费出版,一般印数在2000册以下,有的甚至在500册以下,最少的只有50册。这些砖头不是躺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就是在少数几个学者的小圈子里面传播。对于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2000册、50册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啊!其应有的社会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更不要谈什么经济效益了。这不禁使我们要问历史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

历史学家的这些成就不能说没有必要,而极其必要的。但如何让大家了解这些科研成果则是一个更重要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首流行歌曲,在短时间内能达到妇孺皆知的效果;一名歌星可以在一夜之间走红;而一个全国权威、资深的历史学家又有几个老百姓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如果有人问要学李学勤是谁,恐怕只有几个搞历史研究或有关社科研究的人知道,普通老百姓又有几人能知道呢?现在大家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在自然科学领域存在科研成果严重积压,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那么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笔者曾经同一位记者先生谈到过这个话题,他深有感触。他曾经了解几位历史学家,他们一辈辛辛苦苦搞科研,写出几块“砖头”,不是压在自己手里,就是躺在图书馆里无人问津。他们中有两人曾经主持发掘全国瞩目的明代某皇帝陵,在发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历史圈里的人外,知道他们的人很少。而这位记者采访他们之后,用通俗的文笔将他们的发掘经过写成了一本名为《风雪定陵》的书,非常畅销,短短的一年之内就再版好几次,这在当时比较疲软的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两人的历史知识得到普及,人们对他们的了解也增加了许多。

历史学家固守在象牙塔里就会使那些不是历史的历史走红,老百姓在不了解真实历史的情况下,先入为主,认为这些文学作品、电视剧就是历史,谈论起来,俨然把他们当正史对待。这些情况难道不让我们的历史学家感到悲哀吗?所以我要大声呼吁,历史学家们,拿起你的笔来担起普及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

 (河北美术出版社 杜恩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